Thursday, April 7, 2022

天公壇 - 增刪篇

前言:

多年來,我們這群戶外愛好者,總是在前往天公壇入口門樓下集合,因專程只是來徒步登升旗山,所以沒有刻意去參觀天公壇。話説有幾位山友,還不曾參觀過天公壇那我就來個紙上游覽天公壇 

*********************************

檳城的地方特色,是滿天神佛,佛廟道觀又多,名目又玄。

談起天公生,既是天公誕﹔有些人就分不清佛道並存的天公壇和千貳層1之別。

除了廟寺稱呼之外,對於佛道的教義,思想,理論, 中國歷史,皆不甚了解。畢竟是今日教育之誤,也真怪不得這一代人。

每年農正月初九,是檳城閩南(福建)人一個重大的節日。

他們會在家設壇祭品,虔誠拜祭天公﹔更會扶老攜幼到天公壇面拜天公, 過個新年。

雖然只是道教的其中一尊神明,俗稱天公壇的玉皇大帝,卻被民間善男信女, 視為最崇高尊貴的神祗。

尤其檳城的福建人,對天公的崇拜, 簡直到了極點。

歷經重建的天公壇,仍保持古色古香建的形式。




由天公壇停車場沿石級往上走,穿過新建的四方涼亭神韻,即可見到樓門正中書上三個大字的長慶殿

兩扁大門上各繪立一尊門神,面容身形顯出威武剛毅的英姿。 


殿內原舊石柱一對聯, 把三國時代名將雲長的豐功偉跡,盡數表揚出來:

君臣義在無中外,仁勇天生互古今

從上述這兩枝石柱原始的位置, 聯句意,和日來推斷,此殿在大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公元1906年)原本該是關帝殿。

目前改稱大雄寶殿,是在辛未年(1931)重建時,由匾文引薦 妙相尊嚴的藥師佛,釋迦摩尼佛和阿彌陀佛三寶坐正。 關帝公和佛教天將軍身的韋馱尊者變成了前殿護法。

 

庭院置放三塊清楚記載辛未年(1931),甲申年(2004)重建資料, 和壬申年(1932)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獻的建設。

 

左右側院為天宿殿,供奉南中天的二十八星宿。宿是星座之意, 也是星官的歸屬。

 





後進才是正殿和拜亭,正殿和拜亭上方的斗八藻井結構和圖案, 更是海外華人廟宮少有的特色。



精美雕刻,悅目鮮艷色彩的匾樑,呈現一片金碧輝煌的殿堂。

殿樑下的木雕吊籃,工藝精堪,實令人嘆為觀止。

 

入口大門上方懸挂人千天一木匾。刻光緒三十一年乙己創建,廣福宮信理部敬立, 1954年甲午重建。

根據匾文所述, 天公壇應該在1905年( 光緒三十一年乙己 )就存在了,管理成員是廣福宮 (椰腳街觀音亭) 福建幫的社會翹楚,事務由廣福宮住持等僧眾主持。

 

正殿供奉塑像最大主神,天神之尊,即玉皇大帝(天公)﹔附祀的民間道教神靈,各列左右兩邊。


雷公雨師,風神雲師,火神電神,戰將哪吒,南斗北斗太陽太陰,太歲命神等等,共聚一殿。

 

兩個偏殿:三清殿和追思殿。三清殿內奉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即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追思殿內基本設備,已經就緒,只待啟用。


天公壇左右兩側,各有樓閣亭台式,懸挂銅鐘的鐘樓和吊有皮鼓的鼓樓。



特此推究天公壇左旁這間香積堂兩幅楹聯。門前寫菩提樹高無邊,十方布蔭﹔優縣花芬莫比,剎土敷春和石柱五葉花開傳法寶,十分飯粒皆珍珠

 


詞句盡顯佛家禪語,可以斷定香積堂,應當是主持天公壇佛門僧眾的居所。

 

歷任天公壇的住持,或說以取寬容態度,兼容佛道的信仰,主持天公壇發展事務。

再從殿中的大銅鐘刻稱鳳山天公壇長慶殿推究,肯定地說,早期的天公壇,只是升旗山半腰,昔稱鳳山的一座小殿堂建築物。

 

將原本具有道教宮觀,加入了佛教,和華人民間信仰宗教色彩的天公壇,是佛門僧眾經歷幾次的重建,才有今日的規模。

天公壇也是東南亞唯一奉祀玉皇大帝(天公)的古老大廟。

 

上升旗山纜車一項特殊服務,天公壇小站也是纜車上山必經之站,惟全年只有在農歷新年,慶祝天公生期間前後幾天,才停站接送香客。

1千貳層 :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9553.html

 

寫於: 20110220

修訂: 20121015

增刪: 20220407

Saturday, March 5, 2022

老檳城的茶商


先前講過不少陶瓷茶壺,隨着時代的發展,陶瓷茶具的材質和造型,基本上變化不大,但是它的 伴侶:茶種,和老檳城時代經營茶葉的老茶商,就有顯著的變更。 

略擧兩個茶種列子:比如說鐵觀音,老一輩人飲用的茶葉是焙過火,很捲緊,像曬乾的黑木耳。今天上市的多爲墨綠色,帶有油光,捲緊成球狀。口味茶韻已經大有差異了。 

以前上茶樓,最普遍的冲泡是六堡茶,或菊普(普洱茶加上杭菊冲泡的花茶),今天多是純料普洱茶。 

綠茶是福建著名產品,運銷馬來亞,向頗大宗,二戰前 馬來亞茶葉市場 皆為中國茶所操縱 嗣後台灣茶業勃興,錫蘭及東印度之黑茶,我們稱爲紅茶,大量輸入,爭奪市場,中國茶深受打擊。 

惟迄至中國綠茶輸入馬來亞尚能佔各種茶葉入口總額的五十五巴仙。 

戰後台灣劃歸,中國茶入口馬來亞的數量及價格,不但不見增多,反較戰前為少。 此乃中國那個時期的局勢不安定,經濟混亂,的生產輸出減少有以致之。 

上個世紀50年代福建茶輸檳, 只有極少數安溪茶由香港轉來,武夷岩茶則告絕跡,台灣茶葉久未運到,茶的市場一變而爲金馬崙高原茶所控制。 

英殖民政府當局早鑒於馬來亞為茶的消費區,戰前即提倡種茶,撥金馬崙高原七千英畝土地為試種區。 

BOH Tea(註1種植的創辦人Russel1930年就向政府購入金馬崙高原的土地,種植及生產茶葉供馬來亞茶客消費,及出口至英國。 

老檳城的茶商,因鑒中國茶來源不繼,也采金馬崙茶兼製紅茶茶粉。 

老檳城除少數印度人的錫蘭茶入口商外,以中國茶葉爲主的茶商,都是華人經營的,規模較大的茶有龍泉,陳烈盛,榮華,沓田仔街雷源和,已故王家傳的發美茶莊,建春等家。

茶商們各自經營打的品牌如柴埕前(註2陳烈盛的紅字白毛猴,新街榮華的跑馬牌紅茶,巴殺街裕生春的鷹標銀針古勞茶,緞羅申街南通號的三羊標銀針古勞茶,其中以緞羅申街龍泉的雙鷹標茶,銷路最廣。 

檳城經營香汕廈滬,中國糧油食品的商家如中街的森記,順城,大興棧等;土產畜產的商家如大順街恆記,高仲侯,新街廣德等;或入口中國藥材的集生藥行,仁愛堂等,大多數都有兼辦和采購各類茶葉。零售的茶葉,則可以在傳統雜貨店,和中藥材店買到。

不同籍貫的茶客會喝不同的茶 比如福建人和潮州人喝烏龍茶(福建的鐵觀音,水仙), 廣東人喝大葉茶(廣西的六堡茶),客家人吃青綠茶(廣東省高鶴縣的銀針古勞茶), 福州人則喝香片(福州的茉莉花茶)等等。 

傳統咖啡店一般提供的茶,可以加入煉奶的黑茶(錫蘭茶/紅茶)紅茶都出自本地咖啡粉厰各製標嘜推銷。規模較大者有均記, 新慶美,郭泰豐, 新發美,大川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引進台灣茶藝坊,提供茶客自行泡茶的賣茶模式,紫籐茶業集團顛覆了,本地老茶商的傳統茶葉產品,營銷格局。 

今天大街小巷專賣茶葉的古板老店鋪, 已越來越少了,新店開張,多數都是設立在購物中心。

(註1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9/07/20190621-201906123.html

在福隆港 Frasers Hill BOH Tea 創辦人Russel 的別墅 High Pines Bungalow 的書櫃裏,還能閲讀到有關記載着金馬崙高原早期種茶資料的書冊。

 

(註2柴埕前(Maxwell Road/道路已經消失,成爲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