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迎馬六甲海峽,吉打北端的河口,和南端的慕達河口,早期吉打蘇丹王朝就為各自設置城堡炮壘,用以抵禦外侵的重要防禦。剛參觀過哥打瓜拉慕達, 豈可遺漏哥打瓜拉吉打。今天 916 假日,「 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去啦 !
吉打港口原名 Kuala Bahang, 以前是吉打主要的港口。 吉打第 20 任蘇丹 Sultan Abdullah Makarram Shah II, 在港口興築了一座城堡,稱 Kota Kuala Bahang, 並置有大炮,以防禦來犯的戰船。
由紅磚相互連接的城堡,於 1771 年開始動工,1780 年竣工。熟練的工匠,則是從印度帶來。長方形城墻紅磚的材料, 是用碎貝殼和當地的土壤製成,這也是印度當年流行的配方和技術。建在東墻的大門,外觀頗有印度建築特色,稱爲 Pintu Gerbang Kacapuri。
相距不遠的另一道拱門, 是 1909 年當吉打州正置於英國控制之下時,興建的一座新大門。這座拱門最終於 1970 年倒塌,並於 2000 年由馬來西亞博物館重建。它是根據記錄的實際測量結果重建的,再次自豪地,矗立在瓜拉吉打城堡。
我們車子是從城堡西邊進來,後面這道城墻,實質是坍塌了,今日是重建的。城堡大門, 其實是在 Pintu Gerbang Kacapuri 前面,對岸是馬來村子。
以前的行徑,應該是從馬來村子進去古堡。( 我走進村子裏看看:一片荒涼,甚少人居住了)。
城堡大門口外,是條護城河,和可升降的吊橋,由士兵把守。今天河面只剩下露出水面的排架墩,吊橋則腐爛到不見蹤影了。
從博物院展示城堡所經歷的曲折,城堡自建成以來,已經見證了很多歷史。
為對抗來自印尼的布吉斯人 / Buginese,它最初,由當時的第 12 任吉打蘇丹,蘇萊曼沙二世 ( 1602-1625年 ),用粘土,Bakau 木材 和 竹子建造的。布吉斯人最終於 1619 年襲擊了這座堡壘。並俘虜大約七千吉打軍民,包括蘇丹蘇萊曼沙二世。
1771 年, 蘇丹在葡萄牙人 ( 第一個殖民馬來半島土地的西方國家 )的協助下,使用石砌的紅磚,重新砌建城墻。 為使它更加堅固,融入了現代特色,在城墻上開設射擊火槍口和瞭望孔,以提高了城墻的防禦性能。
蘇丹決定進一步加強,以考慮到他的對手,布吉斯和暹羅人使用的大口徑大砲,以及當時新的圍攻戰術,也從英國,荷蘭購進,更大口徑的火槍和大砲。
可是在布吉斯人再度進攻吉打港口,屠殺港口居民和官兵,並劫走港口 300 多尊大炮, 連亞羅士打也慘遭洗劫。
緊接下來的滄桑,簡而言之,吉打城堡,先後曾為葡萄牙、布吉斯 / Bugis ,亞齊,英國,暹羅和日本的佔領地。
1909 年,當吉打州落入英國統治之下時,當權者決定重新佈置城堡,用為英國政府的行政和教育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馬來亞期間,這座城堡一直被用作軍事訓練中心,直到 1945 年日軍投降,才交由英國政府接管。
1957 年 8月 31日,吉打與其他馬來亞聯合邦州屬,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古堡從此不再受到炮火的洗禮。
城堡内曾作爲行政和教育中心,由於時間的流逝,一些建築物,已經被風雨侵蝕,導致倒塌。殘存的墩礎,在眼前看到的景像,就像墓碑一樣,一支支豎立在草場上。
1978 年 8 月 31 日,古物部( 現為馬來西亞博物館 )在憲報將這座城堡列為 “ 歷史遺址 ”。 建於 1922 年, 殖民時期的馬來風格建築屋, 於1999年 6月 6日,改成哥打瓜拉吉打博物館。
這座老屋,經過修復,保養得很好。木地板的深色調, 和全白的内部,搭配得很完美。
博物館整體規模不大, 展品分為六個部分﹔簡介、堡壘、英國時期、日本時期和獨立後時期。
除了小部分實體文物,簡介的圖文海報,淺顯易懂的文字,讓遊客一看一讀,更容易吸收,和理解城堡的百年滄桑歷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