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6

蕭遙天老師的 《 語文小論 》 - 1


50年代,是母校鍾靈文風鼎盛的時期,出版了一套在校老師的文獻叢書。
我至今仍收藏着蘇宗文老師的 科學的故事 ,趙爾謙博士的 《 中古文藝春秋 》,吳鶴琴(白鶴)老師的 《 文史劄記 》 ,汪開競(依藤)老師的《 彼南劫灰錄 》, 錢景澄與黃霜仁兩位老師合著的 《 效顰集 》 等等論著。
60年後的今天,老師的創作質量和學生的華文文學基礎,不只沒有提升,反而是倒退了一萬八千里。若我有冒犯現職華文老師,請原諒我的無知,因為我還停留在60年代。
1956121日母校通過校聞,推薦給同學由蕭遙天老師著作的鍾靈叢書第一種(本)- 語文小論
為保存這本書,我將整本書掃描留存在電腦的文件夾裏。在這裏順將原著逐章分段轉載,跟大家分享。不過若有人因此轉載受到版權利益的損害,請通知,我當即刪除貼文。


先轉載第299號校聞的文告如下:
  語文小論  》  近日發行
本校為對馬來華文教育有實質上之貢獻,歷來禮聘學者專家多位來校主講文課,並決定編印鐘靈叢書, 去春敦請我國學術界名宿趙爾謙博士支持編務,經一年之籌備,將有一套具相當水准,可為建設馬華文化的基石之叢書陸續問世,而該叢書第一種 語文小論  則在港印刷竣事,已印抵本校,將於日內發行。 該書十二萬言,二百多頁,印刷精美,為此時此地極難能可貴之國文進修讀本。該書之作家,於修辭學尤有深展之研究,特應主編趙博士之預約,針對馬華學生之需要,憑數年來在本校講授語文學之心得, 寫成此部巨著。
內容提要
內容計第一組以王觀堂先生之 人間詞話   為討論對象,提出四個主要觀點寫成 [ 論意境] [ 輪寫境與造境 ]  [ 論有我與無我 ] [ 論隔與不隔] 斯篇,針對王氏之論証。一一從新估價,作更一步的探索。第二組論誇張美  ]   [  論反射美 ] 二篇是其新著辭格說例  ] 為筆前的藍圖,也為形成本書的骨幹,, 對反射的效用誇張之功能,從物理到心理,從科學到哲學從藝術到人生,皆有一貫的理論發揮。
趙博士特別鄭重介紹本書說:
蕭先生所討論這許多語文上精細微妙的重大問題,常人每加忽視, 抓在他手裏, 用謹嚴而輕鬆的態度,從四面八方的小處著眼,大處落墨, 一洗學院派的冷峻,而於讀者請切的感受, 其論述先加科學的分析與甄別, 次則介於 以臆想與論斷, 終乃加以充分的推理與廣泛的運用,這種方法論,應運在語文學上可謂別開生面,這是一部善讀書善用書的傑作。
南洋新聞專欄權威連士升先生說:
本書是繼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之力作,全書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而學例的繁多,引証的詳明,使每個讀者都驚嘆他的用力的辛勤, 而形式的完整, 持論的堅定,更不由你不佩服。
海外文壇泰斗易君左先生說:
我向來稱蕭先生為南天一支筆 ] ,不是過譽的,這部書雖名 [ 小論 ] , 是自謙之辭,實在是一部大論 ] 人間詞話  近世以來幾乎為近代文藝理論的寶典,但王氏理論之值得在檢討,重新估價是今日學者分內之事,而蕭先生逐負起這個責任,其精闢獨到之處, 不但言王氏所未言,實盡發前人所欲言而未言者。
他們都一致推薦本書
認為這部純學術的著作,凡是研究修辭學的專家,或愛好文學的青年,永當人手一篇,簡練以為揣摩,遲早總有豁然貫通一天,易先生尤要求讀者要將本書一口氣讀下去 ] , 否則文章全神就會中斷。
該書定價叻幣一元五角,外埠的加郵費﹔惟學校當局將以特廉價格優待同學,並通知同學購買,詳細研讀云。

語文小論   - 1
目次
序一   -----   趙爾謙博士  (第 1 - 4 頁 )
序二   -----   連士升  (第 5 - 6 頁 )
     -----   易君左  (第 215 - 217 頁 )

第一組
論意境  人間詞話重論之一  (第 1 - 4 頁 )
意境與境界意象的分別  (第 4 - 6 頁 )
創作與欣賞下的意象  (第 6 - 11 頁 )
內情與外景  (第 11 - 16 頁 )
靈感與直覺  (第 16 - 26 頁 )
藝術與科學的分野  (第 26 - 29 頁 )
























Sunday, December 18, 2016

徒步運動


纏綿病榻的時候,才深刻領略到身體健康是第一,沒有病就是幸福。
講到保健的秘訣, 中西兩種文化雖有差異,各有各的理論,但大體上還是強調要有適量的運動。
40( 即出生於1940年代 )的大叔,體力是越來越不重心,激烈的運動已不能承受了。說來說去,還是步行最好,
這種溫和運動,可使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其功能得到平衡的發展, 真是有益無害。
對我來說,自從加入燊福老同學登山隊起,差不多在他每個號召中,我都會盡量播出時間參與。
除此之外,早晨或黃昏,我會自己一人由家裏步行三幾公里, 到附近兜個圈。上班日子,沿着七層樓梯,走上走下,維持步行的習慣。
想不到的好處,倒是無意中增強了腳力和提高了心肺的功能。
50年代讀書時期,第一次參加爬山比賽,就失足滾下山。 從此媽媽就以賽跑怕腳痛,游水驚抽筋, 跳高恐傷骨,種種理由不允許做任何競技性的運動, 小時候連徒步的欲望被剝削了。
第一次盲目跟隨早行登山群,從植物園徒步登山,不知不覺走到升旗山山頂。如果用一個句子說,那感覺很有成就感!(一笑!)
再跟隨到金馬崙尋看大王花,在密林中徒步, 完全是一個清新的境界。
從檳島西北國家公園,徒步穿越經開發的森林到達幾個沙灘時,心中肯定浮出無限的滿足感。
若陪自家大王花回娘家,我就到田野溜達,從犁田插秧,到成熟收割,根據不同的時節,邊走邊看景色的變化,寫到這裡,我更想到在田野徒步的樂趣。
到了不能走動的一天,我還有什麼話可說?










Monday, December 12, 2016

港仔墘河旁的樂台居酒樓



這群五十多年的老同學,昨晚在位於港仔墘 (英文名稱Prangin River) 河旁的船舫型“樂台居酒樓”吃一頓海南餐,吃飽後又上屋頂露天餐廳喝酒嘆茶。
三層高的酒樓,除了以精美的饈饌招來顧客,還是哪個年頭適婚男女相親之場所,在當年這也是一項菜色招牌。
規模不小的生意,做了80年的招牌未改, 卻在屋租法令廢除後,撐持至1996因入不敷支才停業。
荒廢的樂台居,在新業主營運,讓它在 2013年獲得重生,保持早年的裝修和布置,圓黑型的電源開關(switch),黑白地磚,木框玻璃窗,四壁懸挂著各種復古的文字內容和圖案﹔ 再配上黑色桌椅,讓人跌回50-60年代。
港仔墘河曾是舯舡從檳城港口客貨船運載貨物,沿紅燈角河口,(即港仔墘河)進出社尾區裝/卸貨的河。
老僧我50年代就讀麗澤小學時,路中的大溝渠就是港仔墘河流,一直流到檳榔律與港仔墘路十字街中, 才潛進車水路(Burmah Road)轉向調和路(Transfer Road)的地下河。
樂台居1929年由繪測師周榮炎依河而建,可以想象得出,在燈光明亮的二樓或屋頂,一把葵葉扇,一壺茗茶,憑欄觀看點點燈火,和樂台居在港仔墘河的倒影夜景, 是多麼的詩意呀。
鳴聲轟響的噪音,穿流不息在車水路面的車輛,港仔墘河已從人們的記憶裡消失了。
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呆在餐廳內, 回味哪個時代的歷史了。







Monday, December 5, 2016

潮州紅土茶罐 - 朱泥壺

潮州紅土茶罐朱泥壺,紅土茶池,白玉令

以茶會友,昨天與黃錦星, 廖子堯老同學在雙溪賴百家鎮 ( Sunga Dua Taman Perkaka ) , 沒食之家喝茶吃早點。聽聼錦星學長品茶話天下,說古論今。

老僧我在陶瓷之家出生長大,接觸的都是供居家和餐館用的中國日用陶瓷。若講功夫茶具,不是吹牛,我講的”,比紫砂壺還要早就進入馬來西亞市場,這是今天很多茶友不知道的事實。

我們潮州人沖功夫茶 一定是要用朱泥壺,因泥土燒制後轉紅色,故也稱為 紅土罐 

一般從汕頭市進口的紅土茶罐, 多數是產自潮安楓溪。

紅土茶罐容量的大小,介於一小杯量至幾十人共飲的數十杯量。最普通的是孟臣款式扁圓四杯,八杯,六杯,大至十八杯的型體盤碗店稱之優美 “ 潮州小水平壺 

四杯紅土茶罐的容水量約50 c.c.  六杯70 c.c.   八杯100 c.c.以此類推, 體型增加的冲罐仔, 當擴容量。

一杯是一個型略小過半個乒乓球的白瓷杯的容量,這種晶瑩剔透的薄胎小杯品名叫  白玉令 杯,是潮安楓溪鄉的特產。

一個朱泥小品壺泡出一小杯的濃茶,喝下去似乎很苦,待茶湯入喉,由苦變甘,再端杯聞香,那茶馨透鼻的嗅覺,和口的味覺,才是享到飲茶之樂。

那為什麼今天潮州的紅土罐,朱泥壺和宜興的紫砂壺相比,名氣要差很多。手工製作精細的朱泥小品壺,今天可以說基本上是絕跡馬來西亞市面幾十年矣!

這是因為有幾個出商業利益因素,一個原因是紫砂的泥料收縮力小,而朱泥比紫砂收縮高出一倍, 同樣的燒過程中,朱泥的收成率低,比紫砂少30-40 % 而朱泥僅能作小品壺,不適於大型體壺,成本利潤很不合算。

第二是質料上,用紫砂捏一個兩杯壺,壺身小壺壁薄,做壺嘴柄,比用朱泥容易,故此在生產線的商業利益上,紫砂壺成了主流產品。尤其在鄧小平改革開放後,朱泥改向作仿古壺,遺憾的小品朱泥壺是逐步停產。

潮州紅土茶罐,朱泥壺通銷於民間,價格走平民化路線,既然只融入了平民化的生活情趣,就變成沒有收藏和投資的價值。

紫砂壺不同於朱泥壺,它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參展,推廣自己的產品,最終刺激到其藝術的發展。

茶壺 / 塑料製茶盤 

順便簡介一下潮州功夫茶具的另一主要配件:紅土茶池,潮人叫 茶缽 。這是現在的所謂 茶盤 

紅土茶池形狀可圓可方,如一個小圓鼓,圓鼓體的碗缽上,放個有幾個小孔的直徑7英寸圓盤,也是個 圓盤蓋 ”, 方便泡茶喝倒水時,讓廢水流入缽裏。

先父遺留下來的功夫茶具很齊全,幾十年來一直陪伴我整個人生。一個人自已 “ 吃 時,用兩杯紅土小品紅土罐沖泡兩杯兩口,就足夠感受到茶氣了。

有兩三個茶友來聊天,搬出整套的茶具,用四杯或六杯容量的紅土罐沖泡, 這樣一小杯一小杯,才品嘗到茶的味道,感受到分享的愉悅。

這就是為什麼老僧我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品潮州式功夫茶的樂趣。

20161205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_5.html


Thursday, December 1, 2016

潮州桶形茶壺(喬胡)


中國陶瓷茶壺的造型各異,大大小小數千餘種。一般的茶壺都會有把柄,(即壺把或手柄)以方便握持。

茶壺的把柄,具體可分為三大類:最普通的是在壺腹上下端,置個半圓圈的把柄,故稱圈把,亦稱端把。

二是類似砂煲鍋的單圓柱握柄, 我們稱之橫把。
第三類用比較明確的名,稱之提樑。有固定壺把的硬提樑,和可以活動的軟提樑兩種。
我們來講講軟提樑吧,這一款的茶壺我們潮州瓷商以橋為喬,壺為胡,故稱之為“喬胡”。
無把柄的喬胡,胡肩有一對圓洞的系鈕,也叫裝耳(耳朵)。
用鐵絲,細藤條或細竹根作半圓弧形的橋身,兩頭穿裝於系鈕洞內,既是提樑把柄。
把柄扶可提胡,橫臥可揭蓋。 把柄長短,與胡體大小協調,其高度以手提時不碰到胡蓋為宜。
圓桶形的喬胡體造型,給人的印象是直挺,穩重。我家幾十年來一直使用喬胡這個傳統盛器裝煮過的白開水。
陶瓷喬胡內壁光滑無色, 容易清洗; 細菌污垢也不容易滋生。倒入熱開水不會爆裂,保溫效果又好,是個盛水的好用具。
且慢自賣自誇。
60 70年代,從中國進口的瓷器,全是用大竹筐包裝來,喬胡是裝進竹筐裏,以稻草隔離,再撒上一層層的谷殼,這是今天年輕一代的商家想象不到的包裝吧!
在還沒有集裝箱的時代,80年代後再改良到即使用的是出口紙箱包裝,但在雜貨船的裝卸過程中,那能經得起搬動的處理次數。
質量如此低劣的中國出口包裝弊病,讓我們入口商經常蒙受破損的損失。
一個喬胡裂了一條小紋, 或缺了一小塊瓷,不是很明顯的。可是已不能賣出去了,扔掉又可惜呀。
由早期的手繪粉彩,五彩龍鳳,到後來的貼花圖案,我就這個有缺陷的喬胡留幾件,那個有瑕疵的留幾個, 大大小小保存幾個,才有手中所謂的“老收藏”保留到今天。
附言:
品名:50 件桶形喬胡  容量約:950 c.c.
品名:60 件桶形喬胡  容量約:1650 c.c.
品名:70 件桶形喬胡  容量約:2150 c.c.
品名:80 件桶形喬胡  容量約:3650 c.c.
品名:100 件桶形喬胡 容量約:6000 c.c.




Sunday, November 27, 2016

郵筒功德箱



曼谷游的自由行第二天,起床整理一下出門晨運,在路旁見到指示牌,就轉進去看看這間廟寺, 竟讓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們常見的郵筒, 多數有兩個投信口,一個是用於投入國內普通郵件,另一個是海外國際郵件,我卻發現到罕見的第三個投信口。
向老同學請教, 才知道郵筒在泰國變得更實用。
泰國佛寺的香油箱不再是傳統的四方形栗色箱子, 在創意下的新模型,是改頭換面自红彤彤的郵筒。
廟寺設置的郵筒,不是為方便公眾寄信。 投信(窗)口都是為善男女前來做功德開設的香油箱。
香油箱兼並功德箱,籍此捐款, 投入這個窗口的功德回向往生的父母, 那個功德回向冤親債主。窗口甚至也可以四個, 五個, 每個窗口都有指標, 以結緣,供養僧寶等等。
泰國佛寺真實跟着潮流做變化。






 
廟 院 鐘 聲(華語)
:姚敏 詞:易文 唱:葛蘭

南風吹,燕雙飛, 廟院的鐘聲起,
我心願,許向誰?  不知那神佛可猜對?
我願人沉醉, 伴着春光長徘徊,
在這湄公河邊,也使我流連不歸。
野花變作玫瑰鮮艷可愛,
小草舖成翡翠,給大地增添光輝。
我願人沉醉, 伴着春光長徘徊,
在這湄公河邊,也使我流連不歸。
燕兒飛去,飛回成雙成對,
任憑南風吹,不言不語相意會

南風吹,燕雙飛 ,廟院的鐘聲起 ,
我心願,許向誰,不知那神佛可猜對?
我願人沉醉, 伴着春光長徘徊,
在這湄公河邊,也使我流連不歸
野花變作玫瑰鮮艷可愛,
給我帶來心願, 願我沉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