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0, 2018

仿哥窯紋片茶杯


附貼這個茶杯, 單看它的形狀,和常見的潮州功夫茶杯沒什麼兩樣。
只是釉面佈滿如網線的黑色花紋, 正因為是這些裂紋,所以才令茶杯如此珍貴。
一般陶瓷器的裂紋有好與壞,優等和劣等之區別。
假如產品質量不好,日用陶瓷器用舊了,釉面會出現裂紋的老化痕跡。這個產品基本上已經不適合再使用了,因為裂縫會藏納污垢,滋生細菌。
要說附圖這個小杯的質量何等的好,可以通過  “ 看,聽,摸  ” 三個步驟來斷定它的優點 :
第一先看看釉面,雖然盡是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不過它厚潤的釉色,確有如玉般的晶透,明光爍亮。放在燈光或陽光下觀察,完全沒有裂紋發生在釉層上。
接下來以竹筷輕輕彈叩茶杯,可以聽到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音, 說明它的胎土細致密實,杯子沒有裂損的問題。
再用手指撫摸紋線,用指甲輕刮紋片,都不會觸覺到釉面有裂痕和糙手感。
那麼通過上述三個特征,可以斷定這是個精美優良的茶杯。
這個有紋但不裂的釉下花樣,我們叫做紋片,又叫開片,也稱裂紋,碎紋釉。
在中國陶瓷史上,碎紋釉最早出現於宋朝。據歷史傳說出自龍泉縣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 “ 哥窯 ” 。
在燒制陶瓷的過程中,往往由於工藝技術上的某些 ‘ 缺點 “ 使產品別開生面,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陶瓷的紋片就是由於這些  “缺點 ” 所造成的。
這種陶瓷器的釉面上具有一定規則的許多裂紋,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釉和坯體的膨脹系數不同,在冷卻時,釉的收縮率比坯體大,所以釉面形成裂紋。
但是由於器型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域的不一樣,致使裂紋有大有小,大的如冰片,龜裂紋,小的有牛毛等等。
這種裂紋如果從純技術角度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點。但巧妙地利用它來裝飾藝術瓷,卻別有風味,很是美觀。

文革後我們向汕頭陶瓷公司訂購這類產品,名稱叫紋片平口汕頭厚型茶杯, 還有一套8頭中式茶具 ﹔ 8頭既是包括1個水平壺(壺蓋與壺身數兩件物品),4個茶杯,1個圓茶盤,1個茶碗(茶洗碗)﹔ 杯身為白釉地或是綠釉地。

這些仿哥窯紋片茶具,全部都是供應給北馬邊境城鎮巴東勿剎的商家,以轉口賣給泰國陶瓷行家。
紋片陶瓷器一般並不用於日常生活的使用,而是作為收藏品,所以紋片陶瓷已經成為了一種藝術鑒賞途徑,是一種美化裝飾手段,能給人以美感。
古代的陶瓷藝人在陳舊,簡陋的設備和條件下,憑着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不斷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發明了許許多多艷麗的色釉和藝術釉,確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收藏陶瓷器,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論飾,還要了解產品歷史背景。實際上正是這些因素,四十年前的仿哥窯紋片茶具樣品竟成了珍貴收藏品。

Wednesday, August 15, 2018

《獨上西樓 》


來聽中國北京歌手胡蝶小姐翻唱鄧麗君的《獨上西樓 》, 聲音美妙動聽。

其實,很多詩經樂府,都被音樂家譜曲,而成為優美動聽的歌曲。

下面是鄧麗君的原唱曲的整張專輯。


1.   獨上西樓
詞牌: 相見歡 南唐李煜詞 劉家昌作曲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深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Friday, August 10, 2018

訃告 : 陳金來學長安息主懷


初中老同學,陳金來學長 9616
蒙主恩召 安息主懷



Friday, August 3, 2018

澀圈大碗



在普通人眼裏,這些碗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可是對古陶瓷有研究,或懂得鑒賞陶瓷器的行家,這種陶碗,是在中國制陶工匠不斷研究創新的歷程中,留下來的一個文化遺產。
其重要性足以超過它的產品價值, 雖非價值千金,不過在今天古玩市場中,可謂千金難求。
早期燒制陶瓷器,在裝窯的過程中,一般是採用碗底朝下疊起來燒的方法。
由於一疊碗或盤子,其底和碗心,或盤心要接觸,因此必須使碗心,碗底無釉,否則在燒成過程中會粘在一起,這就使器物破了像,顯得不美觀,而且無釉部份正好在碗心,很粗糙。
在陶瓷史裏,澀圈摞燒工藝最早開始於元末明初提前至宋代。
傳統隔離空間的方法,是依賴支架或支釘,墊餅或墊環。 摒棄墊具間隔, 採用澀圈摞, 依次堆疊幾個碗或盤子, 直接放進陶窯燒制,是一項重大的新突破。
對澀圈,我在前博文  “汕頭” 不生產 “汕頭缶“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8/03/blog-post.html )時曾經做過下列的略述。
“ 先看看碗內底層部分,燒制前全碗上滿釉,底面圈蘸細沙,連迭入窯﹔ 雖然省去墊具,充分利用空間燒制,可是燒造出來時,卻讓碗底留有沙粒痕跡。無釉處即稱 澀圈 ,亦稱 砂圈 。” ]
碗內底澀圈是為了堆疊之上的陶碗不蘸上釉,底面圈蘸細沙,上層的陶碗圈足不僅不上釉,而且還要把圈足內外牆上的釉刮去一圈,避免燒制過程中淌釉而導致粘連。
附圖大碗,澀圈的口徑寬度一致,內外足牆, 居然燒得這麼平穩,實在是難得。
從流紋 ( 釉流動形成的紋路 )來看,這些碗是碗底朝下往上堆疊。
在制陶史上,工匠也採用覆燒工藝,那就是將碗或盤碟之類的器具物倒過來,口朝下疊燒。
這時底面圈不蘸細沙,碗口部份用未經焙燒的耐火泥做成薄圈間隔和支墊,最大的缺點是覆燒時碗口緊貼墊圈,口部不能有釉。而露出一線胎骨成為毛口,俗稱芒口。
為了遮蓋這種毛口的缺陷,往往用金,銀或銅圈鑲在口沿。進貢給皇帝的陶瓷器用黃金鑲邊圈,也就是這個原因。
陶瓷器是一種觀賞和實用,藝術和工藝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品。它既要求經濟實用,又要求外形美觀,富有藝術性。
對澀圈的解釋是  [ 瓷坯疊燒前,將器物內心刮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於金代和元代。
從北宋以後至民國,還有部份陶工在應用這種燒陶技藝。近代陶瓷器已集中在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再無手工蘸沙堆疊燒制,所以今天這門燒制法,也成了一項絕藝。
燒陶技藝就是工匠的精神,他們勞動付出的汗水是心血和智慧,每件都是獨一無二。

我在前博文對這幾個陶碗也如是評過: [ 因為它比陶器所用的原料純度要高,又比陶器有較高的燒成溫度,胎骨堅實,還有一層極薄的釉,擊之有鏗鏘聲。這些都有瓷器所具備的特點,所以我們稱它為 “原始瓷器“。]

所以說,這幾個陶碗,是不是值得收藏 ?

百度百科貼圖

Saturday, July 28, 2018

升旗山照片展覽


附貼的照片是從牆上用手機拍下來的,因為無法靜止不動地拍攝,又在光線不足時攝影,所以貼出來的照片效果不清楚,不理想,請見諒。

Penang Hill Festival 2018 Photo Exhibition. There are 3 sections of photo exhibition: History, Nature, and Landslide Recovery. There are also selected photos from recent Canon Photography Workshop. For those who like to take selfie/wefie, we have set up a corner with old classic chair and table. Come to Gatehouse to find out more!


Showcasing old photographs of Penang Hill, this is one exhibition that will bring back fond memories for the old and exciting discoveries for the young. Some of the photographs date back to as far as the 1800s during British colonial times. Photographs of landslides and the massive recovery and restoration works carried out in the aftermath are also on display along with photograph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