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9

從木寇山兩個蘇聯海軍墳墓説起的往事


木寇山的蘇聯海軍墳墓
前言:

老同學建議到木寇山 (Pulau Jerejak) 去做徒步一日逰,在茶叙中引起了我的談興,談的并非那廢棄的度假區,而是位於島上東南區,前3號營地 ( Former Camp 3 ) 附近的兩個蘇聯海軍墳墓。

記得十多年前島上開發了一個度假村,我曾隨人去逰玩,仍見到許多墳墓, 包括上述提到的兩個蘇聯海軍墳墓。

以後到島的目的,多數在於公事業務範圍,只限於開發成爲Boustead Shipyard的部分地區。後來也因檳威第二大橋通車而無法擴展業務,船廠進而停業,我就未再去過島上。

經過時間的變遷,許多風物景色應該都已非復舊觀。


談到木寇山上會有兩個蘇聯海軍墳墓的由來,這得講起一段鮮爲人知,發生在檳威海峽的一場戰役。

事發於191410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巡洋艦SMS Emden擊沉兩艘盟軍戰艦。

當時,因爲檳城是英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所以海事設施都讓給盟軍的戰艦和商船使用。

戰爭開始後不久,德國東亞區艦隊離開了中國青島的基地,向東前往德國。但SMS Emden在艦長Karl von Muller 的指揮下接令執行突擊盟軍軍艦的任務。  

1028日清晨四點半,德艦SMS Emden 喬裝英國巡洋艦 HMS Yarmouth 進入檳島海港,向當時因機器故障在進行維修的蘇聯巡洋艦Zhemchug 發射一枚魚雷, 隨後炮彈齊射損壞了Zhemchug

雖然 Zhemchug 受到攻擊而還擊, 但在德艦再發射第二牧魚雷,穿透Zhemchug 的彈藥庫時, 造成了爆炸而被擊沉。

法國巡洋艦MousquetLt. Theroinne 的指揮下, 當時剛從近岸巡邏完畢返囘港口, 也很快被德艦SMS Emden擊沉。 法艦艦長Lt. Theroinne和部分軍士隨船殉職。

無巧不成話,蘇聯巡洋艦Zhemchug艦長Cmdr. Baron. P.I. Cherkassov 在出事那天晚上上岸去探望妻子, 艦上彈藥庫的鎖匙凑巧被他帶上岸,更糟的是沒有士兵戒備值守站哨。

艦長Cmdr. Cherkassov 只能在E&O 酒店無奈地望着其巡洋艦Zhemchug沉沒。他因管理和指揮疏忽的過失,被軍事法庭判處三年半監禁, 職級被下降, 并被開除海軍籍, 副手 Lt. Kulibin 被判處一年半監禁。

然而沙皇Nicholas II做出改判 將兩人發配到前綫, 結果兩人在隨後的戰鬥中將功贖罪。

Zhemchug 艦上的兩百五十名蘇聯海軍,有八十八人喪命,一百二十一人受傷。

 西方路基督教墓園的蘇聯海軍公墓

這是西方路基督教墓園,被保管和維修得最完美的其中一個公墓。一條巨大塗黑漆的船用錨鏈, 就是蘇聯海軍墳墓的一個醒目標志。


墓碑刻有八十八名海軍將士姓名的公墓, 其實只有十名被埋葬在裏面。其餘可能已經粉身碎骨或被漂流出大海。

兩名僥幸的海軍,因隨浪漂浮到木寇山 (Pulau Jerejak)的岸邊,就這樣被當地漁民埋葬在島上。

 Photo extracted from online news portal, Free Malaysia Today

每年的十月,駐馬俄羅斯大使舘人員會到西方路基督教墓園舉行紀念會, 向埋葬在那裏,為國犧牲的八十多名海軍將士悼念致敬。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植物園路山頂印度廟



有拜有保庇,這天我們上去植物園路山頂Arulmigu Balathandayuthapani Temple拜吉靈納紅公 - 印度教的神祗濕婆神 (Shiva )和雪山女神 ( Parvati) 的兒子,姆魯甘神 ( Murugan )。


對印度廟寺結構淵源,大家都一無所知, 有關廟寺的設計,也許有我們不知的含義。


我們對印度廟的認識,是外觀相當華麗,屋頂上面豎滿許多色彩繽紛的立體神像。

不過一般人可能不會注意到,目前大多數的印度廟寺,已開始采用高明度,低彩度,偏暖顔色。




從山脚下起點的象頭神廟,蛇神廟等,到山頂宏偉的姆魯甘神,都改漆成單一淡雅米色。




第一站,進入供奉與姆魯甘神擁有兄弟關係的象頭神廟 ( Ganesha )。象頭神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的兒子,頭被父親誤砍後,無奈換個象頭上去。 寺廟四壁囘廊上,象頭神雕像衆多,神采各異。



入鄉隨俗,我們雙掌合十於胸前,祭司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邊用手指沾一下油和粉末,點在我們眉心額頭上。



點上聖灰,多了一眼,看清道路,繼續爬了 513 個階級,到達姆魯甘神聖殿。



入口大門的兩翼,見到兩尊目光炯炯, 兼有獠牙的四手門神,一手執法器, 看起來非常勇猛威武。 這很像華人寺廟山門處的門神塑像, 可以將一切邪魔擋於門外。



宏偉的廟寺,有着裝飾精美的祈禱大廳和屋頂的一座塔門。

 


塔門高約廿多米,裝飾着七層的神靈雕像,其主題取自印度教神話。塔門的高度遠遠超過神廟主殿本身,似有喧賓奪主之勢。




廟寺使用堅固的18英寸高, 7寸半厚柚木木門,自然的設計和典型的風格為該廟宇的特色。



正中長方形的後部分,是供奉姆魯甘神主殿。該處是被柱廊包圍起來的前庭,這個部分也是非印度教徒不應許進入的。


祈禱大廳的石柱礎,選擇印度神話動物獅獸作爲主要造型,是因爲獅獸孔武有力,承擔建築柱礎的支撐當仁不讓。



姆魯甘神廟祭司的禱告,更是一段頗長的禱文,連我們的名字也一個一個向神明告知出來。

禱告完畢後,額頭眉間再被塗抹印記,應該是吉祥的第三眼) 然後捧着供品(椰子鮮花)回家。




原本的姆魯甘神舊廟, 現在已做供大寶森節期間外地信徒的住宿。舊廟的姆魯甘神像在新廟建成後,即請到新廟坐鎮。 

露天的六面神 Kartikeya)也既是姆魯甘神 ( Murugan )的化



其實當爬到山頂,到達寺廟時,欣賞到山下壯觀的風景,周邊地區的野生動物,密茂的樹林,異常清新的空氣,對於付出的精力,可以立即意識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Monday, November 25, 2019

爪夷 “雲屏世家” - 續篇



在我接觸和考察檳城的歷史古跡及文物中,最大的收穫應該是這座全馬保存得最好的私人宅院,爪夷 “雲屏世家


從這裏可以看出始祖紀來發,重視中國傳統大家族的文化,將家庭成員全部齊聚在一起,顯示家族的興旺和諧,地位和聲譽。

占地四英畝的氏大宅分兩座建築群組成, 即理應爲家公祠和家族寓所。



進入宅院内埕,就在氏家後院,一大排相連爲數十棟,屋身長兼高的竹筒厝,外觀具有英殖民古建築風格,屬于早期海峽(1890-1919)折衷式兩層樓房。


整個建築群組縱橫貫通,排列非常嚴整

老房子外觀:門口有低台階,兩葉木製雕花梳子門,窗戶上部兩個氣孔,二樓落地百葉窗。


門前左右兩根柱子之間距為一棟(間)樓房, 額上有書寫 “朝議第兩個字的那棟為明間, 進出必經之門;左右兩側相鄰的稱為次間,三間裏面相通。樓上樓下前房,中房,後房總共十間房間。

 

就這樣算,三棟屬一家,這一大排屋是分配給老太爺的六個兒子(潮州人尊稱富家子弟為亞爺或亞舎)與家眷的寓所

旁邊房子, 供女兒女婿居住。隨着家人逐漸散居四處,今日偌大的老房子全部空置。




從臨街 平陽 正門進院,門後門楣上幾個洋灰塑凸字 光前裕後 ,( 取自宋。王應麟《三字經》: 揚名聲,顯父母; 光于前,裕于後。),筆法蒼勁的大字。






一座廣場前面當年老太爺寳發公司 兩旁為辦公室, 中間是會客廳。 墻壁上懸挂着多幅書畫, 可惜有者因年久而喪失了色彩。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金碧輝煌的朱柏盧先生治家格言,由藝人刻在通往家的八道紅漆木門上, 用以治家和勉勵家人.





經過寳發公司後面的透天天井,來到堂,乃供奉氏列祖列宗牌位。重視長幼觀念,家第福聚, 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兩側。





中堂懸有 永思堂 橫匾,左右兩側 先進典型  兄友第恭 位。 牌位紅漆木身,上刻有金字祖宗名字及世代順序排列。 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各節,氏家族當赴家祭祀。




堂前後左右橫梁上懸挂了不少木刻匾,以清末至近日, 由商業界, 民間社會組織,親朋慼友致送,為堂增添不少光輝。



講世家,内擺放兩排長柄漆紅木牌,牌上幾個平金的金字封號,讓後人崇仰。另外四幅畫有先人容貌,穿戴清朝官服的畫像, 顯示氏有仕宦背景。





紀來發畫像


上排左起: 六爺紀德龍,四爺紀德高,二爺紀德貴,大爺紀德泰,三爺紀德攀,及五爺紀德成
下排左三: 傳賢老同學



學位照片林立,當中前檳州行政議員紀碧真,我們同届畢業的傳賢老同學,家可謂書香世代。



可惜城鎮的急速發展,令這座有豐富歷史價值的民間私人宅邸,逐漸地被人遺忘。如果現在再不重視起來,將來它或會不知不覺地消失。。。


爪夷 “雲屏世家” - 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