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 在檳城(ARMENIAN STREET)本頭公巷,大伯公廟內由福建閩南社群“寶福社”奉祭的大伯公(福德正神)與丹絨道光(TANJUNG TOKONG)海珠嶼的大伯公(THAI PAK KOONG),卻有其名而無其實的拉上了關系。
華人對人,神,佛的信仰, 已成了通俗的宗教。海珠嶼大伯公(THAI PAK KOONG)的溯源, 不是出自福德正神,卻是開山地主的神靈。
按廟內重修石碑記述和廟前告示簡介, 廟建於嘉慶四年(1799), 即是檳城開辟后十三年。
相傳的大伯公為姓張,邱和馬三公, 由中國南渡來馬,居住於海珠嶼一帶。三人結拜金蘭, 親同骨肉。
某夜, 邱,馬二公訪張,見張已坐化石上, 逐葬張於石側, 即今日海珠嶼大伯公廟大石邊。
因張居長,尊稱大伯, 故以大伯公神號祀之。
及后邱馬歿,
當地居民復葬二公於張墓旁, 也當以神祀之, 這也就是三位大伯公的來歷。
另一座志明咸豐四年(1854)“順寂沙彌西濱禪師” 之墓,該是當年的其中一位守廟僧。
福建幫的閩南社群與客屬宗族曾為大伯公廟的管理主權有過一場爭議, 張,邱和馬三公既華南客族先賢,
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自然而然由客家五屬人共同管理。
和解的結局為閩南社群寶福社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 到丹絨道光的海珠嶼大伯公廟舉行‘請火’儀式, 預測大馬新一年的經濟及商業運程。
馬來文TANJUNG TOKONG (丹絨道光), 丹絨為海角, 道光為神, 可見當時的馬來人也肯定了大伯公的神明。
這間座落在海角盡頭的神廟, 前后左右具有碩大無朋的巨石。
海岸一處, 依石建有一座三層樓高的觀景眺望台, 登上就可眺望大馬半島山峰, 海,天山色盡收眼底。惜因年久失修,
現已歸屬危樓, 不便登攀。
觀景眺望台左側另建有一圓型釣魚台, 依欄附視波濤, 形同立於船頭,
聽海浪濤聲, 任由海風的吹拂, 也可當遠望的眺望台, 極目碧海,藍天。
廟前空地建有一戲台, 舊社會娛樂場所不多, 每有節慶,
均請戲班演出, 善男信女赴廟進香看戲, 廟宇一帶十分熱鬧。
閩南話稱號的TUA PEK KONG和客家的THAI PAK KOONG, 各自擁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這間經歷了華人百年社會, 有著檳城開拓者歷史背景, 和已神化的傳統神明信仰的廟宇,
是不是值得一提?
修订22/06/2008 multiply-16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