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5, 2020

實木圓矮凳和圓桌

一個實木圓矮凳, 一坐就傳承好幾代説不上有多麽精美,但有着粗用的價值。這些有歲月痕跡的老用品,是傳到現在第三代孫子在使用。

一張小圓桌,搭配四張小矮凳。格子小的孫子,正巧在小學階段,坐在矮凳上,趴在小圓桌上寫字作業,倒很合宜

 

這種不帶靠背的椅凳,在老檳城的福建口語稱為  “ 椅頭仔 ”, 高度約爲1英尺 30公分 )

但是本地人日常所説的語言,往往夾雜着馬來方言,所以椅頭仔,普遍叫着 “ bangku ”

 

製作材料為木材重,且質地略堅硬,防蛀性強,和木紋清晰的柚木 Teak ),梅寳 Merbau ),巴勞 Balau ) 蘭蒂 Maranti )等硬木。

在還沒有進入機械化生產時代,大部份家具製作過程,仍用鋸子,刨子,斧子,鑿子, 鐵錘等等傳統工具,鋸刨劈鑿敲操作。

 

矮凳的結構簡單:凳面為一塊直徑1英尺,1寸厚的圓形獨板,下有兩對八字脚。

相對凳脚之間,是左右兩頭各出一個榫頭(凸舌)的棖子。兩條棖子相互在中間的交叉點,做兩個卯眼(凹洞),相互結合成爲十字脚棖。

 

在拼接之間,不用螺絲或鐵釘,棖子的四個榫頭,相對插入凳腿的卯眼。凸凹之間,掐得很準,分毫不差,兩個部位密結,合而爲一,給凳子提供了穩固不晃的保障。

 

小圓桌則是由圓桌面和桌脚,兩個物件組成。沒用時可分離,折合收起來。

剪刀式交叉桌脚,乃小圓桌的支架。上下有兩副製作方式和矮凳一樣的十字脚棖,只是中間的交叉點,易以可以自由活動的走馬榫替換。

 

桌面是半寸實木板拼接的,板材堅固耐用耐摔,不怕水不反翹。很美的漆面隱顯木板紋路,所見的拼接部分有縫隙是難免的。

桌面板反面,有四根木條以肩榫相接,成為帶凸緣的四方框;再用走馬榫,把它扎牢在桌面板反面。

 

當桌面板反面和交叉桌脚支架相連時,即是完美的小圓桌。

 

木匠的手藝絕對是十分精緻的, 打個榫眼都要有點功夫才行。不光需要具有扎實的功底,還得加上體力,工作可不輕鬆啊。

老檳城買實木桌椅,往往得去家私木器店,店鋪多為華人所經營。 地址多設在漆木街 ( Bishop Street ),唐人街 ( Penang Street ),新街頭等處。

規模比較大的有檳榔律的東亞, 現代木器公司;漆木街的南益,浙南,華美,上海光華木器;在牛干冬大門樓有新華,鴻昌,華昌,大益;新街頭的大成,萬昌,南昌,華蓋街有富昌等家



Friday, September 11, 2020

英國 “目標” 陶質餐具

這是英國陶瓷器老牌廠商“J.G.Meakin”,在1912年以“SOL”變形字母和太陽臉組合的註冊商標,寓意陽光普照,前景光明美好。

先父的 “南成公司”和已故林良燿/已故楊作明世叔的“永南棧磁器行”,乃“ J.& G.Meakin ”的北馬授權入口銷售商,南馬則為吉隆坡瑞昌隆有限公司。依照商標的圖像形狀看圖造字“SOL”GLAMOUR 的中文商標在馬來亞市場, 被翻譯成“目標”,既“眼睛標”陶質餐具。

 

附圖:咱們兩家為客戶提供的“目標”陶質餐具報價單。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 J.& G.Meakin ”生產用於家庭和旅館餐廳用途的“SOL”品牌餐具,價格比較大衆化。

這系列餐具,具備晶瑩剔透的陶胎,光潔平滑的造型,和諧悅目的純粉紅色,純天藍色, 純青瓷綠色 或純黃玉色的四種顔色釉面,不含任何花樣圖案,設計偏向於素雅,也顯得更爲簡潔。

“SOL”經典產品包括碗盤,茶壺杯碟等,曾經是馬來亞受英文教育的峇峇家庭,英殖民地至馬來亞政府部門,和馬來人居家最暢銷的系列餐具。

 

“ J.& G.Meakin ”也有生產手繪圖片或貼畫紙的系列餐具,因價格偏高, 銷量也就比不上純色的“SOL”餐具。

讀到買家與廠方在訂貨單提到的運送包裝方式,我來講解一下今天大多數人不曉得的”  BRC 鐵網籠 / Packaging in steel crates 包裝類型。

 

裝籠前,先在籠底鋪上一層 好似本地稻草的麥稈 然後把碗盤杯碟茶壺等等餐具,一個碗,一層麥稈作隔離層以防碰撞損壞。

這樣一個個,一層層塞緊套進鐵籠裏。鐵籠四周與隙縫中間亦用麥稈塞緊加厚,封蓋加固。

采用鐵籠包裝,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這樣破損率比紙箱木箱還要低。所以保險公司對此陶瓷器,一律不予保險;即使特約附加保破碎險,多數都不負賠償責任。

 

這種鐵籠箱墊草包裝,沿用到八十年代才被紙箱紙盒包裝取代。

“ Meakin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一直是屬於家族的陶器製造商。 1968年 Midwinter Pottery ”合并,拖累了 Midwinter ”的財務。

兩年後 Wedgewood ”收購,“ Meakin ”的品牌被使用到 2000年才停止生產

如今“ Meakin ”的老餐具基本上在陶瓷市場,已經多不存在了,自然成了收藏家的珍品,只能在古董店或二手貨市場才能淘到。

先父在經營陶瓷期間,留下來的破瓷爛陶,我會一直保留下去,希望能留給後代。這與古董或珍品價值無關,而是為情懷,傳承和紀念。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20

雞標山毛櫸木椅

捷克, 這個國家從十九世紀開始, 就和曲木家具息息相關。 捷克東部一個地區,摩拉維亞 ( Moravia ) 森林,提供大量山毛櫸木( Beech wood )和桃花心木 ( Mahogany ), 可做家具材料。

談古董文物,通常是指定年代早遠的東西,在同類遺物裏,享有很高的聲譽,且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這幾張椅子, 框架下面貼有捷克 “ 鷄標 / Cock Brand ” 商標, 有個通俗易辨的名稱,叫 “ Kopitiam交椅 ”,既是咖啡店顧客坐的椅子。 它含有上述所講到的特徵,算它是古董,也言不爲過吧 !

這些 “ 雞標 / Cock Brand ” 山毛櫸木椅子,是捷克傳統手工打造的精品,製造廠的授權進口經銷商 “ 林德利有限公司 ” 1 ) 最暢銷的品牌商品, 也是以前老店鋪,尤其是咖啡店必備的椅子。

 

Photo extracted from Lim Teck Lee Website

咖啡店椅子在設計上極爲簡單:一個藤編座面,兩條前腿,構成後腿和椅背的單一彎曲部件,圓圈型腿部框架,還有一個嵌入椅背的彎曲部件。 

六個部件和幾十顆螺絲,緊凑就組裝成一張椅子。 而且在設計只求實用性,整張椅子都不加裝飾,反而給了它永不過時的質感。 

只是積日累久的使用,藤編座面坐久會下陷,遲早需要換新。後期的座面由尼龍編織,取代了原先的藤編搭配。

Photo extracted from Lim Teck Lee Website 

除了經典的藤編尼龍座面,也另有一種款式,采用嵌有各色花卉圖案,的桃花心木合板椅座,比藤編座面更耐用,更便宜。 

前後兩雙椅子脚,用圓形曲木箍住。沒有扶手單椅,弧形椅背較高,提供更好的支撐,坐着也更舒適。 

由於咖啡店椅子必須承受大量的折騰,“ 雞標 ” 製作工程十分精良,多數可以持續使用三,四十年。今天見到的這幾張柔韌性强,狀況依舊完好的椅子,就是品質的見證。

這一款是舊時商店老闆,管理階層的經理或掌櫃坐的辦公椅。由座面,椅背, 扶手和四角椅腿架構成。

 

座面基本上都能360度旋轉,讓高級人員在工作時,在前撲,後靠,側移等活動,方便處理事務,如左右聼電話,前後對談。

旋轉椅的承重量和旋轉順暢度都在中間,底座的垂直杆和四個彎曲椅腿是穩定支撐的關鍵。 

整體弧形彎曲的扶手,藝術風格椅背嵌入部件較大,看起來整張椅子像是一體成形,提供額外的支撐,安全性和穩定性。

後記: 

見到這些椅子,使我想起經歷過的趣事。臭蟲木虱最喜歡藏在夾縫中,趁我們坐在椅子上時,隨時會來突擊,飛擒大咬,留下幾個隆起的小紅粒,痛癢難忍。

脾氣一上頭,大力敲撞椅子,將木虱震下來,即時捏死。不然用針,鐵綫在縫隙中,把木虱挑出來揉殺。找不到它們,就噴射怡保紅煙佬煙樹標木虱油,毒死它們。 

還有一招用高溫沸水淋向椅子,希望能燙死它們。再不然眼不見爲净,把椅子放到强烈太陽底下,曝曬至它們爬出來曬死。人與木虱之間的冤仇,是可忍,孰不可忍  

1 )http://www.limtecklee.com/history/

Tuesday, August 25, 2020

趴趴走 - 升旗山看百年老屋

在幸福登山隊伍大隊長,也是經驗豐富的金牌導逰帶領下,無論觀賞自然美景,宗教文化,還是知名老屋,聆聽背後的故事,大家體驗一個升旗山深度逰。

1929年所建的警察局起步  

在警察局對面山丘上,這座重2.75噸的青銅火炮,能夠在每秒1,600英尺的速度下, 發射一顆重32磅的炮彈。 

這門大炮,其實大有來頭。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 East India Company 1600 -1874),在今天更名為 Chennai 的 Madras 生產。

 

製造一門大炮不是簡單的事情,必需達到導向,聚集推進力的效果。Madras 這家軍工厰鑄造出來的70多門大炮,大多數基本上都達不到精良水準。五門最好的其中一門,被配到檳榔嶼升旗山。

鑒證大炮的身份: 

(一)開炮方式: 原始時代操炮,要靠點燃導火綫引爆發射。三,四十年代的大炮已經提升到拉綫開炮了, 1939年不可能再生產這類武器。

(二)正確解讀炮身刻文,39-2-14的詞義: 39是製造厰品式代號 ; 2-14 是重量,既是2 tons 14 cwt ( hundredweight ), 也即是約2.74 噸。39-2-14 讓人誤解為 39年2月14日 

(三)英皇徽號: 兩個同名,相同草書 GR 的君主徽號。 一個英皇 King George III 沒有羅馬數字,和 King George VI (1895-1952) 徽號附帶「 VI 區別極大,可以認這尊大炮, 就是 King George III , 從1760年登基到1820年駕崩之期間鑄造的。所以在年代上推算,這門大炮已有超過 200年歷史。

 

大炮在山頂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駛向檳榔嶼海岸的船隻。山上的守衛會發炮通知半山守衛,一路傳遞信息到喬治市。如果來船是友好的,則發炮並升政府旗幟;若發現有敵意,則發炮並升敵旗信號, 然後再采取進一步行動。這也就是升旗山被命名的由來。

這座印度廟 Sri Aruoli thirumurugan 始於1870年一個小神社,和植物園路山頂Arulmigu Balathandayuthapani Temple  1 )供奉同一位主神,戰神 Murugan。寺廟頂部裝飾的手執長矛,是 Murugan 的主要標和象徵之一。1970年代才擴建到適當的廟宇,作爲禮拜場所。

 

寺廟後院豎立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 ( Shiva ) 一家人的塑像。濕婆雖然被尊稱為毀滅之神,但實際上,毀滅的背後也代表了重生和再造,所以也是再生之神。其餘三尊乃妻子,雪山女神 Parvati, 兒子象頭尊者  Ganesha  和這所廟的主神,戰神 Murugan 或也稱  Kartikeya.

 

2019年進行大規模修復工程,以藍綠紅爲主和多種不同的顔色。 沿着寺廟外墻,裝飾着許多小雕像和天神,展現印度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

 

雖是印度教聖地,其範圍内的側旁有兩間廂房,奉供一尊佛像。 體現印度教人對其他宗教包容并且開放的態度。

清真寺 Penang Hill Mosque 2 )為山上原本殖民地風格的建築群,帶來了伊斯蘭建築的氣息。顧及到太太團員沒有包頭巾和打扮,深怕抵觸伊斯蘭法典教規,一直以來都是經過升旗山清真寺而沒進去參觀。

這是摘自  Penang 500 Early Postcards  百年前照片。背景顯示的建築物是初期的美麗都 Bel Retiro 3 ),中間一根高聳的旗杆。前景左側的大炮,是殖民時代英國霸權的象徵。

入口處兩翼警衛建築物的造型和景觀,還是很莊嚴, 讓人震撼, 不愧是官府地標建築。

美麗都官邸 Bel Retiro 和警衛建築物之間, 一道挑高鐵製柵欄大門,禁止車輛和人進入。逰客只能隔着柵欄大門, 遙望隱密在園區中的美麗都。

原爲木頭建築的高脚馬來式亞答屋,Bel Retiro 在 1885年重新設計,重建成爲一個展現豪華氣派的兩層官邸。

橫向息在懸崖的邊緣,Edgecliff 單棟五層樓, 沒有電梯設備。獨特的結構擁有三個陽台,可以欣賞到喬治市和大海的美景。

 

整棟共有五間房間:底層兩間房,二樓一間房,三樓兩間房。 位於四樓的客廳,附有西式壁爐。一個旋轉樓梯直向伸達五樓的大天台。

 

底層屋前幾步就是陡坡,幸好設有圍欄,防止住戶或逰人不小心跌落山脚。四周空間太狹窄,連一個小小花園也塞不下。

 

在海拔2,381英尺,這條軌道穿過長258英尺的隧道,斜坡度為1:2.04,這也是世界上最陡的隧道。據説是以人手挖掘技術開建,主要圍岩為堅硬的花崗岩質石塊,工程在1922年完成。

Woodside 建於1929年,曾是英國高級官員的住所,屋前闢個巨大綠茵花園。

室内一個柚木樓梯,通向二樓四個附有厠所和浴室的大臥房。被客廳相隔的兩個靠窗臥房,附有大空間的陽台。後座兩間睡房則共用一個向後陽台

 

底層地板鋪着光亮的褐紅地磚,二樓地板采用堅硬實木。

本已半廢棄的避暑山莊, Woodside 被拍攝英國電視連續劇 “ Indian Summer ”中用作背景。老屋子獨具凹凸不平的石墻,簡約雅致的外觀,房子裏内外大部分擺設,都成了道具。

 

可惜攝製組結束拍戲離開後,老屋子在無人居住和認真管理下,墻面有點斑駁,部分金屬鏽蝕,木材腐朽。不過在荒廢冷落中,還存有殖民時代的色彩和情調。


過了 Woodside 不遠,既到達這間單層住宅型別墅,Hillside。 整體包括所有屋内室外,花園庭院,剛翻新裝修工程完畢。除了油漆主屋四個寬闊的客房,客廳厨房,各項設備全部整理如新。

 

還大刀濶斧變動整體格局,明亮公共場域。租客可以在花園搭帳篷露營, 並有開放式厨房,男女各三間衛生浴室,讓戶外住客使用。

 

花園兼設燒烤爐,桌椅餐具,一應俱全。 這座坐落在深林中別墅。 從大道 Summit Road  旁的B綫階梯走下斜坡,到  Upper Tunnel Road  小徑上慢行約十分鐘, 即達到舒適的 Hillside。

在天然森林地區,建築物多采用當地的木材建造。坐落在小山丘上,沿路兩旁長着密茂的野生艾蒿和蕨類植物。

 

Convalescent 療養院相距不遠, Fernhill  是護士宿舍。半磚半木結構的單層平房,擁有四間臥室,一條通道連接到後面的儲藏屋。門前一個八角遮蔭涼台, 可直望大海,觀賞喬治市和檳威大橋的壯麗景色。

 

可惜處於無可抵賴的廢墟狀態,房内儲存大量的電纜,工具棄置。住宿的勞工隨意亂放

鞋襪,晾曬衣物。這間破屋任由風吹雨打,將會越來越爛。

 


Fernhill 途中,見到幾叢鮮艷火紅的花苞,這是紅玉籐 ( Red Jade Vine ), 攀繞在橫綫上。紅玉籐,這個名字起得很貼切,在風中輕盈搖擺,火火紅紅,醒目耀眼。

 

檳榔嶼開埠初期,瘧疾流行。英國東印度公司 ( East India Company ) 的醫療部門,認定升旗山偏涼的氣候,清靜和自然環境,是幫助病人恢復健康的最佳療養地。1803年隨即在山上具有優美的景觀地點興建 Convalescent 療養院。


單層大病房和後勤用房, 以通廊聯係, 保證療養者不會受到干擾。多人開放式的大病房,有明顯之區域間隔,而且備有隔離屏障,預防交叉感染,墻壁以粉白色爲主。

 

采用四面都有窗和門的設計,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風,優美的景觀,寬闊的空間,為療養者提供了一個舒適和清潔的環境。

 

今天整間大屋空空蕩蕩。州政府曾經宣佈將翻修 Convalescent 為環保酒店,不過已經空談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可是建議還是不能付諸實行。

 

徒步漫逰 Upper Tunnel Road 和 Summit Road 一個大圈,就稍微在小亭 14 )休息一下。升旗山百年老屋還沒看完,故事還得待繼。。。。。。


1 )植物園路山頂印度廟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2 升旗山上的回教堂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3.html

3 升旗山名的由來 - “美麗都”和信號旗通訊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