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3, 2022

欽州坭興陶

 

前言:

元宵節,收到大山脚摯友茶王(姑隱其名),贈送廣西梧州六堡茶, 非常開心

包裝紙盒兩面,印有顔值俱佳的坭興陶海棠茶壺和石榴令杯,格外搶眼吸睛。看六堡茶從海棠壺口,順流而下,倒入茶杯中的氣韻,簡直達到發揮六堡茶和海棠壺的配搭,茶和壺完美結合的效果。

 

梧州的六堡茶和欽州的坭興陶,同是廣西資源性的特產,正是好茶配好壺,肯定泡出一壺好茶。

一般説起陶土茶具,大家腦裏的第一個反應,就想到宜興紫砂壺。那我就引用廣西這張產品促銷傳單,做故事起頭。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盤碗店出售的日用陶瓷器,廣西貨是極少見的品種。即使是檳城陶瓷入口商,在廣州交易會(註1就陶瓷茶具,看樣洽購,總以宜興紫砂壺,江西景德鎮, 或其他省份的陶瓷器爲主,忽略了欽州的坭興陶。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藝品分公司,在流花廣交會9號舘, 設立了出口的商品洽談室,陳列的日用陶瓷包括坭興陶茶具。

茶壺是坭興陶的大類產品,以海棠壺,海珠壺,竹節壺,柿子壺,龍珠壺,木瓜壺,茄子壺等等爲代表。海棠壺是那個時期出口數量比較多的一款經典壺。

海棠壺分五個品種,以1號大品到5號小款的容量爲例:1號大海棠壺容量爲1100 cc 4號的容量爲280 cc 最小的5號小品海棠壺爲120 cc.

 

大號壺款,一般内置一個也是坭興陶製的過濾膽。草帽似的壺蓋有兩大弊端,不大好用。一是薄壁壺蓋吸熱快,當伸手按蓋倒茶時,即被燙到, 二是蓋不緊壺口,倒茶時需用手指壓住壺蓋,否則一失手,壺蓋即跌掉破損。 


製作茶壺的方法有手工拉坯,手拍壺等,器型基本非圓即方。製作坭興陶的泥料,絕無化工雜料和顔色釉,純屬天然泥料。

 

取自欽江東岸的白土,俗稱五花泥, 為軟性泥土,接近高嶺土,陶匠叫它為東泥。和西江含高鐵硬質的黏土,又稱紫紅泥,以4份紫紅泥對6份五花泥配比,作爲泥坯。 但是配比不是固定的,做不同器具,也有不同的調整。

 

海棠壺的正面特徵, 一般為一隻喜鵲站在梅花枝梢上,即組成喜上眉(梅)梢 的吉祥圖案。背面為清香 二字。壺身圖案, 采用綫刻工藝技法,於泥坯上直接刻畫而成。通常陶藝匠的刀法嫺熟隨意,略缺藝術性,只起點綴作用。

七,八十年代的坭興陶壺,全為陶藝人手工製作,每一把壺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相對於標準生產化的今天,壺型紋理比比皆是,不足爲奇。

坭興陶茶杯花色品種多,根據器型來命名的如斗笠杯, 鼓形杯,石榴令杯等等。

不施釉的坭興陶茶杯成型後,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的外形把用時間越久,執握摸磨時間越長,它就會光滑明亮。坭興陶茶杯粗獷拙趣,不過氣孔綿密,保溫性極佳。

 

這個擁有一壺四個杯,因茶池的圓形漏水蓋盤,呈古幣銅錢圖案,故稱之六頭5號金錢茶具。


花盆也是坭興陶器的一大品種,原因是坭興陶具有透氣性的氣孔,水份多時能排水,水份少時能吸濕,致使坭興陶花盆,種花有不易爛根的優點。

 

早期生產的坭興陶器,在市場存貨確實稀少。今天製作坭興陶器的生產商,都把重點放在高檔工藝美術上。

坭興陶茶具在1980年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90年,海棠壺進而在首届全國輕工博覽會獲金獎獎勵。

一般而言,那個年代手工練泥技術和應用煤窯柴窯,大凡都不易燒製件陶器。 所以出現質量問題的乙級產品,底款標示“中國欽州”,留存供内銷。符合出口外銷標準的甲級壺,僅有英文字母底款 “Made in China”。 

從收藏角度來看瞭解其獨特的質料,製作過程。這些七,八十年代的坭興老陶壺,誠屬于典型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具有實用,觀賞和保存價值的。

1廣州交易會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html

Sunday, January 16, 2022

追憶鍾靈龍舟翻覆意外

 



追憶十二年前的今天: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4/01/blog-post_17.html

拍照只是一種記錄,然而看到四年前拍下來的照片, 想起來不免有些無奈傷感。

母校鍾靈龍舟隊十八名師生,1910117日為參賽練習時,意外遇浪翻覆。

官民出盡一切人力,物力搶救,結果還是有六名師生罹難。

時間在流逝, 然而這起不幸事件的哀痛悲傷, 難以言表,卻銘記在鍾中與師生家屬的記憶中。

願我逝去的老師學弟安息,盼遇難師生家屬珍重身體。

阿彌陀佛。


Friday, January 14, 2022

聽唯悟法師開示

 

今天在檀香寺與師父一起用午齋,飯後閑聊間,師父提及檀香幼兒園的老師們,在小朋友午睡前,總會將德國作曲家 Brahms 的 Lullaby 催眠曲,唱歌哄小朋友入睡,非常有效。 

即使臨終者處於半昏迷狀態,將 Lullaby 歌曲改編的佛歌,為他唱誦,也可讓臨終者,隨着聲聲佛號離去,了生脫苦, 走得安祥。

師父分別輕唱這兩首歌曲:師父唱歌,擺動張開的右手,跟隨節奏的旋律,輕輕地左右搖擺。那幾個簡單的歌詞,輕緩而恬靜,優美而平和。 聼着聼着,我也偏着頭聽入神。可惜沒有現場錄音。 

師父也分享佛教觀,安那班納 ( Anapana) 呼吸法的要訣,並親身動作示範, 如何深呼吸和慢吐氣的兩個過程。 

利用 深呼吸, 慢吐氣” 調身,有助於改善難眠苦惱, 緩和憤怒情緒等等生活和精神上的困擾。

此外,我更洗耳恭聽,需要了解的一些關於 臨終” 課題的知識。

師父的開示,真的讓我們受益良多。 

相關貼文:

梁嘉棟 (唯悟法師)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2771.html

唯悟法師訪談錄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4/09/blog-post.html

檀香寺  : http://thanhsiang.org/ch/

 

Wednesday, January 12, 2022

趴趴走 - 升旗山再看百年老屋 (增刪篇)

 

英國人殖民檳榔嶼後,英官員就 霸居了升旗山半山和山頂,建築他們的總督官邸  美麗都 Bel  Retiro   (1),療養院 Convalescent  (2) 神修院 The Retreat / Brothers’Bungalow )  (3) 酒店 Bellevue HotelCrag Hotel英國殖民政府高官和富豪別墅大院,  Woodside  (5) 等等,連同警察局,郵政局和其他公設施,反映了英國社區在檳榔嶼的存在。

 

Bel Retiro

儘管他們想複製他們家鄉的建築特色,以英王喬治五世時代,流行的古典復興式房屋風格為藍本,主要以石墻砌體,上層木地板,大型硬木木樓梯,煙囪,壁爐,小型垂直窗玻璃,和磚石拱門等等結構建築。

The Retreat  / Brothers Bungalow

但為適應馬來亞炎熱潮濕氣候,省略裝修細節,簡樸務實爲主,而稍微做出改變。這些房子通常只有兩層,有着寬闊的走廊,高天花板,帶有支撐懸垂吊脚樓等等,統稱爲殖民地式建築。

 

Crag Hotel

今早乘搭 6.30 am 第一班上升旗山纜車,到達 Lower Tunnel Station 之後下車,由 Captain Paul  帶路,向山上走。沿途探索四別墅,計:CAP  (Cinta Villa) Raj Bhavan The Nook Eythrope ,慢慢細味老屋的舊貌。

 Woodside

由於早前有貼文描述過 Crag Hotel (4) Woodside  (5) 的美景,在此不再重復

CAP 是一間供 Consumers Association of Penang  / 檳城消費人協會員工使用的上山別墅。

 

徒峭的紅瓦片屋頂,拱形門廊,木框格子平開窗, 是兩層殖民地樣式獨棟建築物。正面增加了突出的陽台門廊,使建築平面承字型。

 

半圓拱門造型作爲通道出入口,樓下寬闊的門廊,樓上通風的大陽台,不僅抬升屋高,也有放大空間的效果,更營造出優雅的氛圍。


 

墻體材料以混凝土和磚塊爲主,長四方磚柱承重,讓建築產生厚重穩定感。壁柱擁有柱頭和柱脚, 目的是使雨水能稍作停留,以滴落方式落到地上,來保護壁面。

 

CAP 處處都帶着裝飾:壁柱頂圍繞的,壁柱中間顯現的,門頭過樑橫墻留存的,都有美麗的花葉泥塑。令欄杆顯得古典大氣的,是羅馬柱子的模型立柱。

 

獨立僕人宿舍與主屋相連,是英殖民地建築的重要特徵。

 

由於戰亂等等因素,難於追溯到第一任原屋主,只能追溯到1993年老屋轉手 CAP

Moy Craig是蘇格蘭籍建築師MC Craik原本在1926年,給自己建的住宅。其後轉讓給新屋主,也改名為Raj Bhavan

 

這是一座兩層石半木構造房子,底樓結構采用磚石,樓上則完全采用木料建造。

爲了創造涼爽舒適的居住條件,建築師建造Moy Craig時,采用木材,在樓上房子前方,增加空間

 

其主要特色是樓上建房時,木樓板突出(伸出)下層房柱地基上,下端不落地,架在半空 形成懸空吊脚樓。(這個建築形式不能騎樓,因爲不是在地下行人走廊的樓層)。

 

撐托的構造方式,基本是以一排石質樑托,撐在底層外墻或壁柱上,頂托加固突出來的樓板部分

 

木板墻的好處在於下雨天,濕度大時,能自動吸潮; 乾燥時,又會釋放水份, 又能擋避炎熱;起到天然調節的作用。

 

可惜找不到房屋管理員,不得其門而入,屋内的彩色玻璃窗,除了裝飾作用外,還隱藏着建築師的生平事跡。

矗立於升旗山的幽靜森林裏,Nook建於 1929年。 原屋主 Brash 曾在英殖民地政府機構當過高官。其遺孀在他去世後,將Nook 售出。幾經轉手,由政府接管。

曾作爲政府官員的公務員山頂度假別墅,惟之後就一直空置至今。它最近在翻新。

 

Nook結合了英式和本土建築,風格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的,保留下來最有看頭不是它的恢宏壯觀,而是那三間開半圓拱門。

 

門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除了管理檳城之英殖民政府行政機關建築物,如The Town Hall, City Council Hall, Penang State Legislative Assembly Building 就連屬下官員在山上住宿的Nook,也特設三間開拱門。

只有地位高人一等者,才能出入中間正門,以顯耀他的身份和威勢。中等低級者,唯有走左右兩個側門。這也是當時不可一世的驕傲英殖民官員,維護着等級的分明。

 

一道單段靠墻木樓梯直通樓上。最底層的兩個梯級,改設以馬賽克地磚鋪貼。

客廳與餐廳兩個周圍鑲有瓷磚的取暖壁爐,底層地面還保留完好美麗的老地磚。

 

還有帶有歲月痕跡的屋瓦,讓我們看清楚, Nook 屋頂采用來自法國馬賽 Marseille名廠, SACCOMAN FRERES 含有排水溝的屋瓦,顯示出老屋的歷史價值。

Nook 還有一個山中別墅絕無僅有的特點, 就是天台上凸凹狀的矮圍墻。

一般來説,為防高空跌倒,只需砌一道不擋視的墻體或鐡欄杆,圍合天台空間四周就行了。

 

Nook天台的凹口,承擔排水口任務。凸出墻面的柱狀構造,可以用作固定繩索,從而能夠使人通過繩索,快速逃離至地面,為樓上人提供逃生途徑。現在看來,這樣的設計太有先見之明了。


幾棵巍峨挺拔的Batai樹,挺立在Nook附近。它那突出地表大型的板狀根,支撐其高大,筆直圓滿的樹幹和開放的樹冠。

 

IKEA 塑料捲尺繞樹周圍,量測出此樹,有約爲4米的胸圍。樹皮光滑,略帶白色斑點

整個樹體,一般用於輕型建築,櫥櫃,托盤,筷子製造家具,它也用以製漿和造紙。

 

看看房子看看樹的隨感:不是Batai樹陪襯了Nook,而是它點綴了Nook的建築空間!

Nook隔壁不起眼的老別墅,Eythrope 也正在翻新。跟Nook一樣建於1929年。原屋在1951年,經轉手給已故蘇承球家族了。

 

潔白砂漿粉飾屋子外墻,和大量使用木框格子窗,在Eythrope 建築外觀中,增加了裝飾效果。

 

底層與樓上保留原有的木質地板,給人自然柔和的感受。

樓梯整體白色踏步,帶來一種簡約自然的感覺,只是樓梯間光綫太暗了。

 

爲了强調臥室内的風格,開個拱門將睡眠區和陽台分開,可以有更好的隔熱,讓睡眠變得更好。 

P/S 感謝團友 Veron GSLim AngeltoneLay TanPaul Ng Sin FookKong Chee Sen等團友分享照片


( 1 ) 美麗都 Bel Retiro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_25.html

升旗山名的由來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81.html

(2) Convalescent 療養院Fernhill護士宿舍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_25.html

(3) The Retreat  的神修院Brothers Bungalow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18/09/moniot-road.html

(4) Crag Hotel   http://huctan.blogspot.com/2017/08/crag-hotel.html

(5) Woodside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_25.html

原稿: 20211129

增刪:20220111